Lyft抢跑Uber上市! 打响硅谷独角兽上市潮第一枪!
今天,Lyft抢跑Uber,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2019年第一个上市交易的超级独角兽,也坐实了打车行业的“第一股”的称号。
北美共享出行的“千年老二”,腰杆子终于挺直了一回!
Lyft开盘价每股87美元,比昨晚IPO发行价的每股72美元高出了20%。按照IPO的股价,Lyft估值约243亿美元,比其9个月前最后一轮估值高出100亿美元。
Lyft2018年财务状况
· 净亏损:9.11亿美元,比2017年的6.88亿美元增长32%
·收入:22亿美元,是2017年10.6亿美元收入的两倍
·订车费(Booking):81亿美元,比2017年增长76%
·乘客数:3070万
·司机数:190万
随着公司上市,一批Lyft员工实现了“一夜暴富”。
在线房地产交易公司Redfin分析,目前Lyft员工们手里的股票加起来值13亿美元,这些钱可以买空旧金山所有624套正在交易的房屋,而且还剩3亿。
广大Lyft司机也心里美滋滋:
上市前,Lyft按照完成单数为资深司机提供金额不等的现金奖励(最高可达$10,000),他们可以选择保留现金,或用这些钱在周四IPO前购买公司股票。
论如何在打压下成长
可以说,Lyft是一直在Uber光环的“压制”下成长的。
Uber进入市场更早,在全力吸纳全球范围资本的同时,也想尽办法阻止资金流向对手Lyft。他们明目张胆地要求:
潜在投资者在查看Uber的财务状况之前必须签署协议,同意一年内不得投资Lyft或任何其他网约车公司。
据知乎网友分享,Lyft憋屈到连办公室内的免费WiFi密码都是: Ubersucks。
图片来源于知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的确,不论从规模、估值来说,Uber都算是Lyft的老大哥。
也正由于Lyft在市场上处于劣势地位,抢跑Uber上市对公司的意义重大,因为这有助于其获取更多融资,这也是此次IPO的核心目的。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虽然Lyft成立于2012年,看起来是比Uber晚了三年(Uber成立于2009年),但其实Lyft的资历更老。
早在2007年,两位创始人Logan Green和John Zimmer就已经试水共享出行 — — 他们成立了Zimride,一家主要为用户提供长距离拼车服务的公司。
直到2012年,Zimride正式改名为Lyft,业务重心也开始向短途打车服务转移,渐渐发展为现在我们所熟悉的Uber首要竞争对手。
Lyft创始人Logan Green和John Zimmer
自成立以来,Lyft给公众呈现的一直是一种温和坚韧、亲民的形象,和Uber雷厉风行、商业化的形象形成对比。
就拿两家公司同时推进波特兰市场的例子来说:
当网络约车遭到当地政府的强烈抵制时,Lyft采取的是“好人策略” — — 耐心地做调研、与当地政府部门沟通相关政策,等待它们通过网约车相关规定;
而Uber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就在当地提供服务,试图在当地人对Uber的服务产生依赖后再去解决监管问题。
守规矩的Lyft自然也受到了当地政府的偏爱。波特兰市交通局专员史蒂夫·诺维克(Steve Novick)曾公开表示:
我倾向于让 Lyft 在 Uber 之前进入波特兰市场,Lyft 看上去是一家值得尊敬的品行端正的公司。
可温和的Lyft,在面对激进对手Uber时,有点力不从心。Uber席卷市场的速度实在太过迅猛,人们曾经相信,Lyft早晚会在这场血战中被Uber击垮。
可谁料到,这一切在2017年来了个大翻盘。
由于Uber太“急功近利”而疏于对庞大公司内部文化、公关形象等问题的管理,一些问题开始一点点累积。终于,在前Uber女工程师苏珊曝光的“被性骚扰、性别不平等”丑闻后,爆发了。
随后,Uber又经历了一系列如“被无人车公司Waymo起诉涉嫌窃密”事件、“公司高管争相出逃”事件….公司形象一落千丈,twitter上甚至还爆发大范围的#DeleteUber运动。
而在Uber水深火热的这两年间,Lyft稳扎稳打,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从上图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Lyft正在不紧不慢地“吃掉”Uber的市场份额。
同时,两家公司的估值差距也一直在缩减:
· 2014年,Lyft的估值不到10亿美元,Uber则已超过400亿;Lyft还不到Uber的1/40;
· 2016年,Uber的估值达到了顶峰,高达700亿美元,而Lyft只有Uber的1/13左右(约55亿);
· 到了2018年,Lyft的估值翻了3倍,而Uber的估值却从顶峰掉到了480亿美元,这时候Lyft的估值已经是Uber的1/4。
怎么样,够励志吗?
但相信Lyft并不会满足于此。因为,在未来它还有一盘更大的棋要下…
Lyft的未来布局
近几年来,Lyft正在向另一个更重要的战场转型 — — 自动驾驶。
这看起来似乎是必然的选择:
首先,亏损是Lyft的长期问题,而造成亏损的一大部分原因是需要给司机支付的佣金占了营收的大头,导致净收入非常有限。而无人车能解决“人”的成本问题,可以大大缓解亏损。
其次,在未来的无人驾驶交通系统里,叫车服务公司的平台化优势非常明显。无人驾驶是未来的必然趋势, 想要保持竞争力、拥有市场主导权,就必须在这一块巨大的市场上占得先机。
在如火如荼的无人车领域,Lyft虽算是个“迟到的玩家”,但它依旧保持其稳健的风格,积极排兵布阵:
对内,Lyft成立了自己的自动驾驶汽车研发部门,正式进军自动驾驶领域。虽然没有公布在自动驾驶方面的资金投入,但他们在 Palo Alto 的新办公室已经聘请了几百位工程师。
对外,Lyft设立了一个开放合作平台,让其他公司可以将无人驾驶汽车整合到Lyft的专车网络中,目前的合作商包括福特/Argo、捷豹路虎、德尔菲/nuTonomy和创业公司Drive.ai。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Lyft还与无人车公司Waymo达成合作关系。要知道,Waymo可以是Uber的肉中刺、眼中钉。
Lyft的无人车在拉斯维加斯路测
Lyft官方宣称目前已经积累 12 亿英里的有效数据,包括交通流量,出行时间,乘客目的地等。
2019,独角兽公司的上市潮
Lyft之后,2019年还有一批独角兽公司正拿着上市号码牌。
其中包括Uber(1200亿美元)、Palantir(估值410亿美元)、Airbnb(估值310亿美元)、Slack(估值70亿美元)等等。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startup、独角兽云集的湾区,即将有一大批持股早期员工,实现财富自由。
也许你会问:我才刚刚毕业,现在想加入还来得及吗?
这自然是没问题的。
拿Lyft来说,公司上市后需要大举招聘,尤其是人工智能、数据科学、计算机科学相关方面的人才,以扩充技术团队与老大哥Uber抗衡。
除了明星独角兽,新型的初创科技公司也在不断涌现,随着他们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opening也会不断增长。
根据money.com统计,技术工程师和数据科学相关是目前独角兽公司们最抢手的岗位。
只要你眼光够准、实力够硬,完全能进入有潜力、飞速发展的startup、甚至是独角兽公司。
比如,已经有很多同学在硅谷IT黄埔军校 — — 来Offer的帮助下,进入Lyft、Uber、Airbnb等超级独角兽:
此为来Offer部分独角兽offer榜,查看完整榜单,请登录www.laioffer.com
END
来Offer软件工程师旗舰核心课程4月18日免费试听,火热招生中!
来Offer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核心课程4月3日免费试听,火热招生中!
微信添加来Offer课程顾问:laiofferhelper6为好友咨询免费试听。
更多北美CS求职信息请至:https://www.laioff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