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算命”得来的好名字:抖音为什么叫抖音?
就在几天前,拜登正式撤销了特朗普在任期间对TikTok(抖音国际版)的禁令。TikTok也终于从去年的一系列审查封禁危机中脱身。
不过,即使处在风波之中,TikTok的下载成绩依旧无人可敌:根据Sensor Tower的最新数据显示,TikTok 5月再次登顶全球iOS 和Android 应用下载排行榜。仅在美国,TikTok就能达到日活用户5000万,月活用户1亿。
作为中国App出海的典范,抖音这一波反向洗脑,成功让外国群众也享受到了被神曲支配的喜(kong)悦(ju)。
抖音天天见,但是你有没有好奇过,抖音为什么叫抖音?针对这个问题,字节跳动官方鲜少正面解释过,吃瓜群众们倒是衍生出了多种见解:
■ LOGO决定论:据说因为logo是音符形状,很像大写字母D,所以叫抖音(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 功能决定论:打开App后,如果在首页、关注、消息等界面抖动手机,就会快速进入视频拍摄界面,所以才叫抖音(亲证此“重要”功能早已随版本迭代消失)
■ 算命决定论:这个名字可是大师算出来的,名即命也,你看这不是就火了(这就触及到知识盲区了…)
这其中,大师算命说最为广泛流传。要知道,2016年9月上线之初,抖音的名字还叫做A.me,从名字到logo都和现在为人熟知的样子截然不同。
产品上线短短三个月,A.me就悄悄改名为“抖音”。自此以后,改头换面的抖音便原地起飞,在短视频这片红海中大杀四方、中外通吃。
难不成,真的“改名即改命”?
江湖传言当然不可轻信。就在不久前,字节跳动副总裁杨震原亲自现身,首次揭秘了抖音命名的方法论:A/B Testing。
原来,当初A.me的名字,是Admire me(崇拜我)的缩写,倒是符合当代年轻人追求自我和勇敢表达的风格。但是,考虑到国内起步运营,这个英文名字无论是在产品推广还是用户沟通上都很不接地气,也不够直观。
于是,改名就提上了日程。产品团队将测试版App搭配不同的名字,结合相应的logo设计,投放到应用商店中进行A/B Testing。
同样的预算,同样的位置,便能测出用户对产品名字的关心程度、吸引力程度、下载转化率等等关键信息。
据了解,为了得到更多测试数据,抖音团队还预备了一堆不靠谱的名字,比如“晃音”、“抖咖”等等。在最终的测试结果中,“抖音”这个名字其实排名第二,并非首选。
但考虑到这个名字更符合以音乐为主的短视频App的特性,于是,我们今天熟知的现象级产品便正式被命名为“抖音”了。
除了产品命名外,A/B Testing的应用其实已经渗透到字节跳动的方方面面,包括交互设计、推荐算法、广告优化、市场活动等等。
据杨震原透露,现在字节跳动内部每天大概新增1500个实验,服务了400多项业务,累计已经做了70万次实验。
基本上,只要能进行A/B Testing的业务,字节跳动都会进行测试,用科学实验数据说话。
数据和流量是字节跳动的核心资产,因此公司也格外推崇数据驱动的方法,而A/B Testing正是“数据驱动”中尤其常见的手段。
字节跳动一度被外界称为“A/B Testing公司”,实际上,如今的互联网大厂都在广泛应用这一技术,运用数据思维支持业务的发展和增长。
这一趋势反映在招聘上,则是各公司对求职者A/B Testing运用和理解能力的要求都在逐渐走高,面试题目也越来越深入而全面。
如果你也想提前掌握数据科学岗位面试技巧,
提高自己的数据分析能力,上岸抖音/字节跳动这样的大厂?
来Offer已帮助5000+留学生上岸大厂!
(点击下方文字了解课程详情)
关注来Offer,关注北美一手留学求职咨询!
来Offer(www.laioffer.com)是硅谷最具实力的高科技在线教育和职业培训机构,通过提供高水平的IT培训课程和就业指导,帮助学员进军硅谷一二线科技公司。自2013年以来,来Offer已将4000+名中国工程师送入Facebook, Google等硅谷一线公司。